学术不端文献查重检测系统 多语种 图文 高校 期刊 职称 查重 抄袭检测系统
近年来,由于种种原因,研究生在学业过程中常常出现学术不端行为,对于国家、社会、学校、导师以及研究生的家人和研究生本人都造成了比较恶劣的影响,学术诚信成为越来越多学者和高校教师的共同呼声。 因此,认识学术不端行为,并进行有效地规避,对于研究生及高校教师来说,都不无裨益。 研究生作为初入行的“学者”,往往在主观上对于学术不端认识不清,迫于学业和利好需求,麻痹大意,有意或无意地走上了学术不端的道路。 什么是学术不端行为? 学术不端行为(Academic Misconduct)是指在建议研究计划、从事科学研究、评审科学研究、报告研究结果中出现的捏造、篡改、剽窃、伪造学历或工作经历。
在研究生阶段,学校实施“导师责任制”。 很多导师在发现研究生的学术不端行为时,往往出于维护学生、自身和学院声誉的目的,对学生的学术不端行为处罚力度较轻,甚至包庇隐瞒,造成不良影响。 针对以上三点问题,我们进一步从2019—2020 学年报名使用管理系统的课程中,对查重结果进行了数据分析,可以在总文字复制比区间的统计中看出,复制比率在0%~10%的文献篇数约占80%,10%~20%的文献篇数约占15%,且随着总文字复制比率越来越高,文献篇数越来越少,但在90%~100%的区间内,复制的文献篇数反超于复制比在40%~50%区间的篇数。
学术不端行为的产生,不仅有主观能动性的诱导,也有周围环境的影响。 部分学生分析周围环境中的学术不端行为能产生高“效益”,而成本很低,因此学术不端行为预期收益大于行为成本。 面对这种交易,少数急功近利的学生是愿意铤而走险的。
最后,部分研究生的学术研究能力不足。 研究生扩招之后,部分不具备学术研究能力的学生步入到研究生行列,他们就会通过学术不端行为来非法获取科研成果 [2]。 实际上,研究生培养单位也认识到了研究生学术道德对于科学研究的重要性。 但大多管理人员更加重视研究生的安全教育而忽视学术道德教育,部分研究生培养单位的学生在读期间根本没有听说过学术不端行为,更无从谈起接受学术道德规范方面的教育了,因为很多研究生管理人员认为道德教育应该属于基础教育的范畴。 实际上基础教育阶段只是进行日常行为道德教育而未进行学术道德教育。 有一部分学生即使了解了学术道德规范,但在实际科研行为中也明知故犯。 因此,目前我国研究生的学术不端行为教育仍然为薄弱环节。 近年来,经济建设与道德建设不同步导致部分领域出现道德滑坡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