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不端文献查重检测系统 多语种 图文 高校 期刊 职称 查重 抄袭检测系统
2019年2月10日, 四川大学 学术诚信与科学探索网将翟天临列入“学术不端案例”公示栏 [1] ,2月11日, 北京电影学院 成立调查组并按照相关程序启动调查 [2] 。 2月11日晚,北大光华学院发声明根据其博士学位授予单位的调查结论做出处理。
2019年2月14日,翟天临就学术不端风波发布致歉信称,近期网络上因自己论文情况而引发的讨论,让其懊悔不已,深度自责。 他愿意配合调查承担后果,并表示已申请退出北大博士后相关工作。 [5] [19]
2021年3月31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公布了2021年学术不端行为案件处理决定。 此次共通报了七个案例,涉及到华北电力大学、青岛大学、上海大学、中国医科大学、南京医科大学、海南医学院等多所高校的教师,处罚原因有数据造假、抄袭剽窃、图片造假、重复发表、署名不实、虚构同行评议意见、论文存在代写代投、擅标他人基金项目号等。 2021年5月13日至22日,美国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学会旗下期刊《生物化学杂志》( 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 JBC ) 陆续撤下了中国工程院院士、生物医学家曹雪涛名下的12篇论文。 根据 JBC 的撤稿声明,这12篇论文均由作者发起撤回,绝大多数被期刊认为存在一图多用或图像操纵问题。
依据这些规章和制度,学术不端行为的行为人可能承担诸如警告、通报批评、记过、降职、解聘、辞退、开除等行政责任。 但重责之下,仍有学术不端事件频频发生。 仅在2018年,清华大学前博士生被撤稿事件及南京大学“长江学者”梁莹论文“404事件”等学术不端案例,均造成了恶劣影响。